|
|
|
|
发布时间:2015.08.06 新闻来源:郑州川海饲料有限公司 浏览次数: | |
“推进水产健康养殖”、“严格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控,杜绝不合格产品进入市场”、“支持发展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这就对水产病虫害防治用药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探索和推广生物法防治水产病虫害就显得很有意义。根据从事鱼病门诊积累的经验和综合国内有关报道特将生物巧治水产动物病虫害验方总结归纳如下,意欲抛砖引玉。
一、混养法
1、混养鲤鱼抑制河蟹蟹奴病:在蟹池中混养一定数量的鲤鱼,可吃掉或抑制蟹奴幼体数量。
2、混养泥鳅防止黄鳝发烧病:病鳝表现焦躁、互相缠绕而死,在鳝池(箱)内放入少量泥鳅,一方面可利用泥鳅吃掉残饵,另一方面通过泥鳅上下窜游,可以防止黄鳝相互缠绕招致发烧病。
3、混养黄颡鱼防治锚头鳋病:浙江渔农在发生锚头鳋病的池塘内放养黄颡鱼,对治疗锚头鳋病有一些效果。
4、混养刮食性鱼类清除网箱网衣附着物:投放刮食性鱼类如罗非鱼、鲴鱼、清道夫、鳊鱼、鲫鱼、中华倒刺鲃、鲻鱼等能吃掉网衣附着物中的一些低等植物,故混养上述鱼类的网箱附着物相对较少。
5、混养罗非鱼、日本白鲫、鲢鱼防除蓝藻:罗非鱼、日本白鲫能摄食并很好地消化微囊藻,鲢鱼能摄食消化幼嫩的微囊藻。放养鲢鳙,能有效抵制水华暴发,形成健康、合理、有效的生态生物链,有利于不断性改善水域生态环境。故一些渔民不放养鲢鱼的观念要予以改变,要把它置于保持水域生态平衡、以鱼养水、防止水质恶化的重要环节予以重视,千岛湖蓝藻治理就是运用这一原理的成功典例。
二、轮养法
1、成鱼塘和鱼苗塘轮养防止孢子虫病:致使鱼苗发病的根源在于孢子,而孢子对药物有很强的忍耐能力,在水中可潜伏数年之久,若采用药物消灭很难达到目的。但是孢子虫也有其薄弱的一面,表现在对寄主的年龄选择上,若采用轮放的方式进行饲养,即成鱼塘和鱼苗塘轮流使用(如用成鱼塘育苗),孢子虫对鱼苗感染率就会降低,出现孢子虫病的可能性就会减少。
2、草青鱼、鲢鳙鱼、鲤鲫鱼轮养防止中华鳋病:中华鳋病的病原有3种大中华鳋、鲢中华鳋、鲤中华鳋,这3种寄生虫对寄主有严格的选择性,第一种寄生于草青鱼和鲶鱼鳃丝上,第二种寄生于鲢鳙鳃丝上,第三种寄生于鲤鲫鳃丝上,根据这一特征,在发病水域内采用草青、鲶,鲢鳙,鲤鲫品种轮换的方法可以避免中华鳋病的发生和流行。
3、主养、配养品种互换防止草鱼种病毒性出血病:从5月下旬至7月底养成第一茬草鱼种,从8月初到10月初为第二茬养殖。第一茬以放养草鱼为主,搭配鲢或鳙,但在第二茬草鱼则作为搭配放养,亩放4000尾。这样7月底以前养成第一季,可以避免草鱼传染性出血病。
三、微生物法
1、投放微生态制剂抑制蓝藻的生长与繁殖:PSB(光合细菌)、EM菌、芽孢杆菌等微生态制剂可促进水体营养物质的良性循环,使水体有益藻成为优势种群,从而抑制微囊藻等有害藻的生长和繁殖。
2、投放微生态制剂防治褐血病:褐血病又称黄血病、亚硝酸盐中毒症,患病鱼类白天呈浮差池状,严重时可能导致死亡,解剖后血液呈黑褐色,原因是养殖密度大、不换水或换水很少、不开增氧机、池塘底层处于缺氧状态,使亚硝酸盐转化为硝酸盐的反应受阻,在养殖密度大的水体一般都有亚硝酸盐的存在,亚硝酸盐可将鱼虾蟹血液中的亚铁血红蛋白氧化成高铁血红蛋白,从而抑制血液的载氧能力,亚硝酸盐是诱发水产养殖疾病的重要环境因子。亚硝酸盐浓度积累至0.1mg/L,它可通过鱼虾的呼吸作用由鳃丝进入血液,致使鱼虾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的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降低;组织中达0.2mg/L表现缺氧症状。养殖过程中定期使用降亚灵、亚硝净、亚氨净、光合细菌等微生态制剂可有效降低水中亚硝酸盐含量。
3、投入微生态制剂防治氨中毒:氨由水产动物排泄物(粪便)和底层有机物氨化作用产生,氨对水产动物是种剧毒物质,养殖水体由于有动物排泄物和饵肥大量投入,必定产生氨,氨积累到一定程度,就会发生急性氨中毒。中毒时鱼虾表现为急躁不安,由于碱性水质具较强刺激性,使鱼虾体表黏液增多,体表充血,鳃总及鳍条基部出血明显,鱼在水体表面游动,死亡前眼球突出、张大嘴挣扎。pH值越高,氨的毒性就越强。在养殖(育苗)生产中,要定期检测控制水中的氨氮指标(一般要控制在0.2mg/L以下)。4-10月,定期使用微生态制剂调节水质,对防止氨氮超标效果显著;若氨氮偏高,使用微生态制剂如光合细菌、硝化细菌、芽孢杆菌、乳酸菌等能有效降低底质和水中的氨氮。
四、水生植物法
1、移植水葫芦、浮萍、水花生等水生植物抑制蓝藻生长繁殖:这些水生植物可与蓝藻争夺营养、光照等,从而抑制日本沼虾、中华鳖、泥鳅、黄鳝、克氏原鳌虾养殖水体中蓝藻的生长繁殖(克藻效应),同时可改良水质、防止水质恶化。
2、用水草诱捕网箱周围螺类,池塘椎实螺防止黑点病和复口吸虫病:网箱养鱼(鲢、鳙、草、团头鲂)黑点病是带尾蚴的螺类所致,用化学方法杀灭既不安全又不彻底,可先将苦草捆扎成把束,放入水中,第二天取出抖下螺类,置阳光下曝晒,再将苦草把束放入水中诱捕,这样连续进行多次,可消除网箱周围大部分螺类。复口吸虫病(白内障病、双穴吸虫病)由于病原的入侵转移途径以及寄生部位较特殊,一般药物很难起作用,因此,目前只能从切断生活史中的某一个环节着手,如在饲养期间,将水草等捆成把放入池塘,每天早晨捞取水草,将水草及椎实螺深埋入土中,这样反复数天,基本上可以捕净池塘中的椎实螺,防止此病的发生和流行。
五、动物法
1、放养蟾蜍防治黄鳝梅花斑病:病鳝发病初期在背部或肛门附近出现梅花形小药斑,继而扩大,病灶处发红、溃疡、出血,病鳝无法钻入洞穴或无法隐藏于水草中,不久即漂浮水面而死。在养鳝池(箱)中放养数只蟾蜍(俗称癞蛤蟆)可防止此病,发病期间可用剥开头皮的蟾蜍用绳子系好在池(箱)中往返拖转几次(每25-30m2用1-2只),连续3天,每天1次,有较好疗效,因蟾蜍所分泌的蟾酥散浸于池(箱)内能杀死梅花斑病菌。
2、挑选和培育抗病力强的天然原种或养殖新品种防止水产动物主要病虫害:①选择自然免疫的鱼类:将病后存活下来的鱼类定向培育,其个体和子代对某些病原体具有免疫力;②杂交育种:利用免疫的遗传学原理,采取鱼类种间杂交,培育抗病力强的新品种,也是预防鱼病的可取途径之一。如鲩鲂杂交品种,它的生长虽然比草鱼慢,但不易得病死亡,它对传染性病病(赤皮、烂鳃、肠炎病)的抵抗力显著增强,鲤鲫(如湘云鲤、湘云鲫)杂交种的抗病力也比鲤鱼强得多,家鲤与野鲤杂交的后代对鲤鱼赤斑病的抗病力也大为增强;③家鱼繁殖场要引进长江水系家鱼原种,实行亲鱼提纯复壮,全部淘汰老化、近亲亲鱼,因为长江水系家鱼原种其抗病力和生长速度均比其它水系强5%-10%,比老化、近亲亲鱼更是强得多。
六、浮游生物法
1、生态增氧防治浮头、泛池:专家研究证实,水中溶氧90%靠浮游植物,故水中浮游植物的多少决定着水体的溶氧量高低,故要有效地改变中缺氧状况,必须设法增加水中浮游植物生物量,经近几年应用水美(营养物质)+藻种(有益藻)增育足量优质浮游植物生态增氧取得了较好效果。
2、生态培饵防治鳙鱼萎瘪病:病鱼体色发黑、身体瘦弱、背似刀刃、头大体小、池边缓游,不久就死亡,解剖肌肉呈鱼冻状。主要是由于放养过密、缺乏饵料、长期挨饿造成。防治该病可亩用藻精华(培育轮虫)200-400g+藻种(有益藻)50g+破碎料0.5%-1%,每7-10天一次,为鳙鱼提供优质丰富天然饵料。 |
|
本文共分 1 页 | |